1)第814章 儒生文法吏_父可敌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814章儒生文法吏

  朱桢自始至终也没有说过,国子大学排斥儒生的话,反而是儒生一直在抵制国子大学。

  因为他们将国子大学视作文法吏复辟的阵地。这勾起了他们记忆深处,曾经被文法吏支配的恐惧……

  正如太子所言,西汉时,政府的官吏是分为文法吏和儒生两个泾渭分明的团体。

  文法吏负责治国理政,儒生负责轨德立化。

  在当时,前者无论人数和地位,都占据绝对优势。萧何曹参这些汉之名相,清一色都是文法吏出身。

  而后者只是占据一些文翰礼仪方面的官职,譬如博士、文学侍从、太子舍人之类,无关紧要,地位低下。受尽文法吏的打压和排挤。

  这种局面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得以扭转,随着儒术成为官方意识形态,儒生的地位开始大大提升。

  而且至圣先师的子弟,善于吸收学习,也开始学习文法律令,积极参与到治国理政中来了。

  尽管东汉儒生仍有‘俗吏繁炽,儒生寡少’的抱怨,但那也是因为其政治期望值较之西汉已大为提高。

  在当时,儒生的上升通道已经完全畅通,那些兼有‘优事理乱’能力的‘通儒’,更能得到皇帝的青睐,比单纯的文法吏拥有更优越的仕途前景。

  最终儒生彻底压制了文法吏,将其打为吏员,令其永远沉沦下僚,再无上升通道。从此官吏殊途,判若云泥。

  在儒教不遗余力打压和掩盖之下,知道文法吏昔日辉煌的人都不多了,官员们毫不羞耻的将吏员们的功劳据为己有……以至于绝大多数人,以为历朝历代都是靠儒生在治国,离了他们国家就无法运转一样。

  当完成了对政治资源的彻底垄断,儒生们不可避免的怠惰起来,没有人愿意再辛苦学习治国理政的本领,反而将其视为俗务,不屑一顾。反正有卑鄙低贱的文吏来处理,何必被这些蝇营狗苟的俗务,玷污了自己高洁的思想?

  于是通儒越来越少,耽于典籍、不谙政事的腐儒越来越多,他们也丝毫不以为耻,反而习以为常,反正这么多年都这么过来了,以后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。

  谁知却出了个不懂事却还较真的朱老板,非想用科举选拔出能治国理政的读书人。

  这就像非要从一群狗里挑几只狼出来,根本就是缘木求鱼,怎么可能挑的出?读书人是不学治国理政的,懂吗?

  要是单独一个朱老板,也还好应付,毕竟他懂得不多,找不到症结所在。儒生们捱上几年,他没办法还是得捏着鼻子回来,跟儒教搭伙过日子。所以大家起先并不慌……

  可偏偏又出了个朱老六,给朱元璋道破了儒教一直以来掩盖的真相——国家一直是靠吏员运转的,走马灯似的文官,不过是上传下达的监工。跟太监没有本质的区别……

  一旦勘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